截止到2013年底,我市建成区范围内已建成排水管网1900公里,建成区管道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22个地级市中位列第6。即使这样,我市雨水管网系统排水能力仍不容乐观
本报讯去年9月7日一场暴雨造成的内涝致使全城大拥堵,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今年起,我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分批次、分步骤、分年度实施地下管网建设工程,重点改造、新建、整治雨水排水管网系统。随着沼园南路雨水管线工程6月15日开工,我市雨水管网改造拉开序幕。
“仅去年汛期,我市发生内涝的路段多达二十几处,友谊大街、科学路、昆北路、青东路、铁西、站北路等处最为严重。”市城建委计划财务科副科长刘慧鑫告诉记者,导致路面积水造成城市内涝的主因还是管网总量不足。
“我市的雨水系统管网规模小,管网配套率低,有45%的道路没有雨水管线,只能依靠路面排水。”据市政工程管理局工程科科长毕晋伟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雨水管网已不能满足城市排水功能。据了解,今年计划改建扩建14条雨水管网中,其中8条属于新建工程。
数据表明,截止到2013年底,我市建成区范围内已建成排水管网1900公里,建成区管道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22个地级市中位列第6。即使这样,我市雨水管网系统排水能力仍不容乐观。昆河、沃土壕、四道沙河、二道沙河、西河、东河、壕赖沟为我市雨水主要受纳水系,多年来由于河道被建筑物挤占、倾倒垃圾等现象,泥沙沉积较厚,河床抬高,致使雨水干管无法顺坡排入,系统排水能力明显下降。部分雨水收集总干管建设年代久远,标准低,超期服役,腐蚀老化,造成总干管渗、漏、塌陷,排水能力明显不足,无法发挥总干的作用,如新光西路、建设路、科技路、沃土壕、经一路等。此外,昆河东路、沼园西路、兴航路、机场路、丰盈道等局部区域内的雨水总干仍未打通,存在瓶颈问题,造成个别区域内雨水排放困难。
而排出口不畅,布置散乱也是造成雨水排水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市区范围内雨水排出口较多,布置散乱,规格不一。出水口由于雨水冲刷、外力作用,破损、塌落非常严重。还有的雨水出水口因上游污水私接,腐蚀渗漏,造成水系污染。
为此,我市在实施雨水管网建设工程时,重在提高管网辐射范围,提升系统收水能力。建设改造一批雨水主干,打通关键节点,解决雨水排放瓶颈问题。包括建设莫尼北路雨水总干,解决昆区北部区雨水出路问题;建设沼园西路雨水干管,解决南部区雨水排放问题;建设兴航路和机场路雨水干管,疏通该区域的雨水排放等。同时,结合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整合改造出水口。提高设计标准,将原来的设计重现期1年提高到2年,重点区域提高至5年。
“建设中,我市运用新理念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让雨水为城市服务。”刘慧鑫告诉记者,此次改造,我市采用“渗、滞、蓄、用、排”等雨水综合治理思路,实现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利用。
截至目前,全市雨水管网地下管线部分已全部接通,部分路段正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恢复阶段,预计在国庆节期间完工。对于白云路等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利用夜间施工,预计全市管网改造所有工程于10月底完工。
“经过逐年逐步改造,包头的城市内涝问题会得到根本改观。”毕晋伟说,雨水管线将成为常态性改造工程,通过先解决重点路段,再改造老旧管道的改造规划,经过几年时间,最终完善城市排水功能。
包头日报201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