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记者连线香港和台北有关部门,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根据香港路政署的调查结果,香港每1公里长的马路便有30多公里长的地下设施,在市区内,稠密程度更甚。香港地下设施繁多,除了常见的水管、气体管道、电缆外,还有交通灯、街道路灯、机电控制、电车、九广铁路、地下铁路、电视网络等逾20种,而电讯线路便有近10种。
这些地下管线各有其容身之处。一般而言,通讯、交通、有线电视等线路应埋藏于地面下不多于1米,水管及气体管道则于1米到2米之间,雨水渠普遍在1.5米到3米,而污水渠则在5米之内。一些重要管道则藏身于更深处。
香港地处亚热带,易受台风和暴雨影响,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香港早在1996年便展开“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的工程研究,其中“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于2007年11月顺利展开,整项工程分多个阶段进行,已于2012年8月完成。
今年3月30日晚,香港遭遇黑色暴雨警告。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署长钟锦华说,因为事先已经检查所有渠道设施,加上每年清理河道、渠道,使得排水畅通,在同事的努力下,香港安然度过了早来的黑雨。
60岁的香港市民林锡源告诉记者,大约20年前香港的地下排水系统很差,港岛西等地方经常发生水灾,新界以北的农村地区甚至曾有人被洪水冲走,现在排水系统非常有效,而且天文台还建立了黄色、红色和黑色三级暴雨警告系统,使得市民能提前做好准备。
台北捷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有序众所周知,广为外来游客称道。与捷运隧道平行还有一条“共同管道”虽鲜为人知,却将城市的地下管线容纳其中。
共同管道也称“共同沟”,这种地下综合管廊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适用于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的重要路段。
台湾城市人口密度大,台北、高雄等城市都曾遭遇管线施工中反复开挖道路的困扰。1989年,台北在建设捷运木栅线和淡水线的过程中,经常挖断燃气、电信等地下管线,严重阻塞交通,引发民众不满。
在考察了日本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后,台北市政府将建设地下共同管道的理念引入台湾。
台湾地区在共同管道规划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即共同管道在城市中均衡分布,成网络布局。台北市和台湾营建部门成立了专项建设基金,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目前,共同管道已普遍应用于台湾的高铁车站、快速道路、捷运、航空港、新建社区以及高校校区等地,并从台北逐步扩展到全台主要城市,总长超过300公里。在推广、建设共同管道的过程中,台湾还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共同管道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远远大于管线独立铺设的成本。台北的共同管道平均造价每米约60万元新台币。以台北市信义线6.5公里为例,如果建设共同管道,5年内需投资约31亿元新台币,比传统方式埋设管线多花5亿元新台币,但如果计算75年的整体效益则高达2337亿元新台币。
虽然台湾在共同管道上成就不少,但由于下水道老旧,一到雨季,不少城区还是会饱受淹水之苦。今年5月,台中一名女性就在大雨中驾车误入地下道,不幸溺毙。台湾不少老旧低洼地区也因为常常淹水成为房价的“洼地”,如新北市汐止区、台中市西屯区、高雄市三民区等。
为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台北市环保局沟渠队员常年穿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下水道中,每年都要从下水道清出8万吨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