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管道设计院的设计人员踏上中亚的土地,开展管道设计踏勘工作。几年后,清洁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和C线输送到我国。近日,由管道设计院勘察及设计人员组成的勘察小组开始对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部分线路、阀室、站场进行现场勘察。
4条线,有什么不同?每条线的设计实现了哪些突破?管道设计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C线不是A\B线的复制品,D线更不会是C线的复制品。
“标准”博弈
中亚管道的设计工作,管道设计院需要与当地设计公司合作进行。不同国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和标准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标准落实到实际设计工作中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整个中亚地区所有设计公司使用的设计标准体系都是苏联标准体系(简称“苏标”),从1985年制定完成沿用至今已近30年。管道设计院采用的是最新国际通行标准体系(简称“国标”)。“国标”强调以强度保安全,采用合理的安全系数、保护措施、高端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苏标”强调以距离保安全,以增加距离来降低施工难度。
中方的设计人员认为,建设中亚管道使用“国标”更适用、科学、合理,但哈国和乌国对“苏标”的坚持让合作一开始就陷入僵局。A\B线的设计成为双方的第一次博弈。
经过不断沟通,管道设计院做出局部妥协:有争议的地方尽量按照“苏标”进行,但涉及管道安全问题和影响管道建设经济性问题方面,必须按照“国标”进行。就这样,A\B线的设计工作跌跌撞撞地完成了。
管道设计院的“妥协政策”收到了特殊效果:在具体施工中,管道设计院坚持的地方得到施工方的一致肯定,而妥协的地方却不只一处需要整改。中亚当地合作方也在反思,究竟“苏标”和“国标”哪一个更适用?因此,在设计C线时,中亚合作方不再坚持“苏标”,而是虚心听取管道设计院的意见,慢慢开始接受“国标”。
如今,中亚D线正在紧张的设计中,“国标”真正唱了主角。
管理创新
设计中亚管道这样的跨国能源管道工程,怎样管理最有效?
设计A\B线时,管道设计院采用常规的“单一设计项目部管理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对象太多,每天大量需要处理的事情、签发的文件让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倍增。在这样的情况下,管道设计院把机构“打散”,成立一个个“小兵团”,分别面对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各司其职。但在A\B线设计工作末期,新的问题出现了:在中亚这样特殊的国际环境里,组织机构过于分散,导致彼此之间沟通不畅。因此,“小兵团作战”也不适用于中亚管道设计。
在开展C线设计工作时,管道设计院把这些“小兵团”重新整合,成立中亚项目群,创新地使用“项目群管理模式”。“小兵团作战”依旧沿用,但比A\B线时多了一个“群主”——项目群经理。这个“群主”负责整个中亚C线项目的协调、统筹、人员调转、文件共享、经验共享等,对外统一面对各级别合作伙伴,对内负责资源整合。这种管理模式在C线的设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D线的设计管理中被沿用。
跨越发展
从2007年至2014年,中亚管道A\B线、C线、D线的设计水平在依次提高。它们分别代表了管道设计院当时的最高设计水准。
A\B线建成后,管道设计院组织人员对整条管道进行了回访。在回访过程中,设计人员与客户沟通,认真听取客户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管道设计院对业主满意度、系统安全性、工程设计质量等内容进行测评,对出现的一些设计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解决方案。这些整改意见和经验在建设C线时派上了大用场。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更多地考虑了设计本质安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正在设计中的D线,与A\B线和C线路由不同,地形、地貌特征与前3条线差异很大,是一条全新的中亚管道。管道设计院将面对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技术,迎接新的挑战。
近些年,管道设计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三维数字化管道设计方面,逐步形成线路、站场、建筑、概算四大数字化设计平台,通过整合,能够全面实现数字化管道设计,为业主、施工等各方提供数字化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将应用到中亚D线的设计中。跨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D线,将是一条与众不同的中亚能源战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