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 English  |
申请入会 |注册 |登录

城市管网有多牢? ——昆明地下“生命线”调查

发布时间:2014年6月26日 | 来源:云南日报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尽快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特大型城市,昆明的地下“生命线”又是怎样的现状?其健康度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昆明市相关部门。 

现状: 昆明主城管线长9577.6公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已经建成。

大城市就像一个人,而作为城市地下管线就如人的“血管”和“神经”。昆明城的这些“血管”和“神经”大家了解吗?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周京春介绍说:我们的“家底”早在几年前,就已基本摸清!这项普查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只要到我们这里,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全有,甚至市民上网也可查到管线信息。 

据昆明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在地下管线规划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早在2003年就规划建设了彩云路综合沟,从目前综合管沟的建设规模和数量来说,其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领先;第二是昆明较早展开了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3次普查,特别是规划局下属的地下管线探测管理办公室自2008年以来开展的普查,较为彻底地摸清了地下管线情况,并建立了完善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第三是201331日起,《昆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进一步规范了管线管理。经过3年多的努力,查清了昆明市主城区9577.6公里的市政综合管线分布现状和地理信息属性,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电力、交通信号、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广电、城市照明、热力、工业等14种地下管线。同时开展了主城区小区庭院排水管线普查工作,采集了6695个小区庭院10841公里的排水管线现状信息,建立了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说起昆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周京春很自豪,因为这套信息系统从20081月开始建设至今,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以前昆明主城因道路桥梁施工,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事故频发,给市民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几年来因建设施工造成管线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自昆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平台项目实施后,凡是使用项目数据的单位,无一发生过管线安全事故,凡是未采用该项目数据的单位,总是麻烦不断。不仅如此,项目对地下管线事故可作出快速反应,将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难点: 管理各自为政安全隐患增多, 地下排污不畅影响滇池治理 

昆明地下管线的“难言之隐”,与全国各大城市的痼疾大相径庭。 

一是存在多头管理局面。昆明的8大类17小类的管线,2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谁来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昆明也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下管线基本上是由各建设单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敷设、多头管理,导致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管线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周京春说。 

在开初建地铁的时候,以北京路为例,反复开挖,更多的是因为道路建设需求太多却未统筹好,“电、水、气、地铁等分属各个部门,在道路改造时并未考虑一起进行,都是各自开展。”昆明一名姓韩的专家说,这背后就是多头在管,可一家都管不好。 

“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时序不一,与道路建设难以同步;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对管线权属单位和使用单位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各自为政,地下空间难以综合利用。说白了,就是4个字,难以统筹。”昆明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诸如令人生厌的“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城市沉疴顽疾存在,由此昆明多年来全面展开清理城市地上架空线缆和地下“血管”的革命,但这场革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特别的难点,就是滇池治理。治理滇池是国家、省政府和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治滇先治污,如何实施主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隐患,一直是昆明的头痛之事。 

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思东说:“举个例,我们是一次又一次进行地下排水管道清淤,可下水道还是一次又一次堵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市民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往排水管中随便丢垃圾!” 

不足:自来水管网老化每天漏水16万吨, 道路与管线不同步致反复开挖。 

谈及不足,从专家到官员均认为:昆明管线不足有很多,包括部分管线老化,维护成本过高,重建轻养,投入不同步等等。 

首当其冲的是部分地下管线老化,维护成本过高。据了解,仅自来水管网维护而言,因昆明老城区自来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严重,自来水管道老化造成的跑、冒、漏率高达20%。虽然近几年通过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彻底查清了管网情况,使得维修、改造有据可依。昆明市主城区目前日供水量80万吨,每天跑、冒、漏水量达16万吨,每年损失逾5.2亿元。除去其他原因按50%计算,每年最少能节约2.6亿元。 

另外,过去雨季一到,昆明就变水城,究其原因,一是“毛细血管”普遍堵塞,二是“主动脉”排水不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下排水管网有老化的因素,急需重新排查和整治。最近几个月,全市正在开展规模最大的一次地下排水管网的清淤大行动。 

昆明市市长李文荣反思“7·19”主城内涝时曾说:“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区域淹水,确实暴露出我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和城巿基础设施的脆弱。我们已就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进行反思,并对水淹点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学整改。” 

谈到地下管线“重建设轻维护”,相关负责人说,城市早期建设的地下管线老化、腐蚀、失修,泄漏爆炸时有发生,跑冒滴漏严重,超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突出,加强地下管线的日常维修养护将是重点工作。 

数年来一直奔走在城市“细管”的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管理办公室的探测员们,正准备全力开展排隐患这项工作。但问题又来了,探测管理办公室的周京春说,自2007年探测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昆明市投入了5000多万元,成绩也得到国家的认可,曾获得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等荣誉。但要想取得更明显的效果,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说到投入,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处处长房游江说,在地下管线建设中,投入不同步会很麻烦,造成道路维护不到位、反复开挖建设等问题,恶化了城市交通环境,严重影响市民出行。 

出路: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科学规划,探索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新模式。 

地下管网改造,不仅是各类悲剧事故后的痛定思痛,更是加强现代城市“里子”建设的必需。有难处有不足,就得找出路,对于昆明而言,同样这个道理。 

对此,昆明市规划局交通与市政处处长许云华认为,这些方向,就是昆明以后重点做的目标和内容。 

针对昆明这条地下“生命线”,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的方面有很多。许云华分析认为:一是要科学规划,目前,昆明市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着手理出一个《昆明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上报稿。二是要有统筹和计划,要让地下管线与道路同步建设。三是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地下管线标准体系。四是要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要高位统筹,多方协调。 

此外,昆明将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探索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先行一步的是地下综合网沟的建设。 

在昆明的城市主干道中,彩云路、广福路,还有沣源路是几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这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新昆明”的建设标记,还有它们拥有城市最开阔、最无遮挡的上空和未因埋设管线而遭遇“开膛破肚”的经历。因为,在它们下面都有一条神奇的“隧道”——地下综合网沟,目前网沟内使用了4层管网,上面2层是为今后所需准备的,有必要还可以加层。 

实际上,随着现代城市的日益智能化、人性化,很多先前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城市设施,已经悄然发生着令人惊奇的空间位置改变——即如城市管网。过去城市天空中密如蛛网的架空管线,倏忽间已遁入地面之下。 

但对一个现代化城市而言,架空管网的入地仅是初级阶段,怎样做到让各为其主的城市管网,在城市地面之下实现有序建设、统一规划、有序管理和维护,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之道。 


cheater click why husbands cheat
abortion stories boomasontennis.com abortion clinics in liverpool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