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别对于深圳这样水环境容量小、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河流纳污能力微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大都市来说,治理水环境存在诸多困难。市水务部门紧紧围绕创造“深圳质量”这一中心,以人水和谐、质量效益、绿色低碳为发展导向,加大力度进行河流综合整治,逐步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景观。
河流水系生态逐步恢复
深圳全市河流310条,河道全长999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5条,即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但均小于500平方公里。其中,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属东江水系,下游分别流入东莞市、惠州市,为跨界河流;深圳河、茅洲河属海湾水系,分别为深港、深莞界河。可以说,我市大部分河流雨源性特征明显,雨季河水陡涨陡落,旱季径流很少,基本没有水环境容量;感潮河段因海湾水动力条件不佳,容易造成淤积和水质恶化。受人口急剧增长、河流纳污能力微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一段时间以来,深圳城区河流的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变得黑臭。
自2005年7月水污染治理职能划入市水务局以来,经过近6年的布局规划、系统治理和重点突破,整治后的河流水体水质显著改善,河流水系生态逐步恢复,两岸景观环境显著提升,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景观休闲廊道。2010年,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6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8.81%,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上游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除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外,其他指标也达到Ⅴ类标准。
围绕“深圳质量”注重污水收集处理
在打造城市水环境的过程中,水务部门紧紧围绕创造“深圳质量”这一中心,遵循“节水限排、正本清源、污水回用、生态补水”的治水方针,抓住污水有效收集和处理这一关键,以尽快改善河流水质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全市污水收集处理工程体系,全面开展河流综合整治,加强节水减排统筹管理,深入推进源头治污。
一是污水收集处理工程体系初步完善。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我市陆续完成了21项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90万吨/日,较2005年的177万吨/日,新增了213万吨/日的处理能力,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横岗等10座污水处理厂已投入稳定运营;布吉、福永、燕川等6座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调试;葵涌、水头、埔地吓等5座污水处理厂已具备通水调试条件。随着这批污水处理厂近期全部投入稳定运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与污水产生量匹配。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增930.7公里的污水管网,相当于建市前25年建设总量的1/3。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管道长约3600公里,基本形成了污水收集骨干框架。在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成下坪污泥固化填埋、福永污泥固化填埋、南山污泥干化、寮坑污泥固化填埋等4个污泥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2300吨/日,基本满足全市现状污泥处理处置要求。
二是河流综合整治由点到面逐步突破。市水务局统筹“防洪达标、水质改善、水景观建设”三大任务,全面、系统地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深圳水库排洪河、盐田河、大沙河、新洲河、福田河、观澜河(深圳段)的综合治理。整治后的河流水体水质显著改善,河流水系生态逐步恢复,两岸景观环境显著提升,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景观休闲廊道,为深圳大运会“不一样的精彩”作出积极贡献。预计随着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和布吉河等其他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市河流水环境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三是源头治污工作成效明显。通过深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我市2010年万元GDP水耗降至20.3立方米,处在全国最优水平;近四年,每年新增节水规模均超过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减排8000万吨以上污水。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深度处理污水的同时,为河道补充环境生态用水。我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从2005年的不足1%大幅提升到目前的30%左右。通过理顺排水管理体制、将建设项目排水方案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开展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等措施,减少污水错接乱排,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抢抓大运机遇提升城市水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系列部署,市水务局抢抓大运机遇,通过快速实施一批工程项目、加快在建工程进度、强化工程效果、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倒逼工作机制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使重点区域的河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水务局已按时间节点完成负责的35项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统筹各区及相关部门和单位推进25项水环境提升工作,为大运盛会营造了优美的城市水环境,受到八方来客的广泛好评。
一是直接服务于大运会的重点工程按期建成。横岗再生水厂采用膜处理技术已向大运会主场馆景观湖补水,滨河污水厂、罗芳污水厂、南山污水厂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已建成并向深圳河各支流补水,生态效果明显。
二是关键水环境治理工程成效日益显现。福田河综合治理工程截污系统、补水系统提前完工,龙岗河干流截污箱涵如期贯通,布吉、鹅公岭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大沙河中下游排污口污水抽排工程等关键水环境治理工程取得明显效果。
三是重点治污工程取得显著进展。深圳湾截排二期、前海污水干管的难点工段顺利打通,横岗二期、福永、燕川3座污水处理厂提前建成并开始通水调试,上洋、龙田、沙田3座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营,观澜、龙华2座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工程等也达到预定进度。
四是河流景观提升工程如期达标。布吉河洪湖公园及迎宾馆段环境提升工程、大沙河沿河美化、深圳河北岸绿化工程相继收工,主要河流重点节点景观不断提升。
五是实施八项管理行动提升水平。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行动、排水管网清源行动、河道管理精细化行动、污水和污泥处理设施运营监管行动、排水管网养护行动等八项管理提升行动。突出加强涉大运会场馆、酒店和大运会线路等重点地段和片区排水设施清理维修、清疏养护以及水土流失整治工作,河道保洁、排水排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重点区域河流水环境改善较为明显。
大运会后,水务部门还认真总结“双迎”工作经验,加快完善河道、排水设施、水土保持长效机制,推动全市河流水环境全面改善、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治污工作
水务部门通过多年的实践早已认识到,深圳没有大江大河,难以调入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增大水环境容量,治污没有捷径,只能通过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达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最终实现河流水质的稳定达标。河流水环境全面达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水务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治污思路,扎实推进各项治污保洁任务。
一是夯实基础。抓住有效收集处理污水这一关键,继续潜心推进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是抓好原特区外地区污水支管网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12座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建成1800公里的污水管网。
二是系统整治。坚持“流域规划、综合治理、生态治河”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分步推进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整治后的河流,同时实现防洪达标、水质达标、景观提升三大目标;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约350公里的河道综合整治任务。
三是强化管理。继续推进节水减排,到2015年,努力将万元GDP水耗降至15立方米左右;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回用,严格排水管理,扎实推进新一轮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确保新增建设项目实现雨污分流;强化河道管养保洁,健全治污设施运行质量考核,提高设施减排治污效能,提升河流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