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荆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荆州市已在中心城区多条道路进行全方位雨污分流改造。同时,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地下排水管网的“健康”情况。相关部门首次采用机器人给排水管网做“肠镜”,摸清中心城区管网“老底”。下一步,将根据检(探)测数据建设大数据平台,建立城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区雨污分流与管网混错接改造工作提供科学指导,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地下排水管网被称为城市的“经脉”,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是“黑暗”“隐蔽”“纵横交错”。随着荆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下血管”日渐老化、破损,对其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成为改善城区水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然而,对其精准检测成为一个大难题。
今年以来,荆州市采用电视检测(CCTV检测)、潜望镜检测(QV检测)、声呐检测等先进设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井下作业,给管道做全面的“CT扫描”,详细探知地下管网现状。
本次普查范围东起深圳大道、西至九阳大道、南抵沿江大道、北至荆沙铁路,面积总计102.5平方公里。除市政道路排水管网外,还把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居民小区等配套雨污管网纳入探测与检测范围,预计检(探)测长度约3000公里,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约60%。
据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地下管网检测主要靠人工完成。管径太细的部分,工人无法进入管网内部;如果采用机械养护,又容易对管网造成损坏。有了这个机器人,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它不仅能伸能缩,还能边“爬行”边拍摄,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就能看到管网的内部情况,而且避免对管网造成损害。
本次普查,将对城区排水管道的排水性质、管径、材质、埋深、流向、混接情况等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并根据检测结果建立集管理、更新、分析于一体的城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排查堵点非常困难,甚至需要几天的时间,有了城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就能随时随地给地下管道做“肠镜”,且定位精确。
截至目前,主次道路上约100公里的排水管网已完成检测,共发现1502处管道存在破裂、脱节、暗接、沉积等缺陷。按照计划,普查工作将于今年底完成,届时,相关部门将根据管网损坏情况分类进行修复。(记者 张珂 郭江峰 徐祉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