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遍布蓝藻、水体发臭的湖泊,如今呈现出水面清澈、睡莲盛开的新景象。经过治理后的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湖,成为水鸟的栖息地。
在实施环巢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中,合肥市广泛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生态效应逐步显现。
水环境治理造就“生态之湖”
在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麓,南湖碧波荡漾。沿着湖边小路走进去,道路两旁树林茂密,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水面中间自然形成的两个岛屿,栽植着鸟类喜食的浆果类植物,成为南来北往各种水鸟的栖息地。
“在未治理之前,南湖水质为劣Ⅴ类,蓝藻大面积暴发、水华现象严重,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水体基本丧失娱乐、生态功能。”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处负责人朱广平表示。
转变发生在2016年5月1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工,作为合肥市环巢湖流域治理一期设计变更内容,即环巢湖四期建设内容,也是合肥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项目,主要进行水环境生态修复,截污工程,绿化提升和附属工程等,如今已基本完工。
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目标是,恢复水域及陆域植物生境,增加植物种类,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水体的生态多样性,形成具有鸟类观赏与保护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城市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基本生态功能。
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
南湖治理完成后,水质达标的同时,水体生态自我净化功能也大为提升。这里,正在利用滨水景观带融合陆域景观及水域景观,梳理动植物生长环境,完善游步道、公厕、座椅坐凳、垃圾桶、导引牌等便民设施,打造舒适宜人的休憩环境。
如今,不少在柏堰湖湿地公园休闲散步的市民发现,不仅有白鹭、野鸭等水鸟成群集聚,还有红嘴鸥不时划过水面……2013年,这个原本富营养化严重的人工湖被列入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二期工程,治理后构建了健康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湖区建立起了新的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的建设,让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大为增强。据市环湖办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中新建三汊河生态湿地、烔炀河湿地等56块湿地共计5919亩,改造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处湿地15000多亩。三期还在谋划新建派河河口湿地、东大圩湿地等湿地,提高环巢湖地区的生态修复功能。
生态修复,同样离不开造林绿化。合肥持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开展水源生态林建设和巢湖岸边林建设,近四年植树造林累计超过百万亩,城区绿化超过5000万平方米。
“海绵城市”建设迈大步
南湖治理的过程中,就结合湿地泡、氧化塘、生态植草沟、旱溪等“渗、蓄、净、用”海绵城市理念,发挥滨水带生态调蓄功能,为湖体水生态系统稳定及下游董铺水库生活用水水源品质提供保障。
“海绵城市”的概念开始逐渐为人所知。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城市可以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已完成初稿,主要为了综合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作为安徽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合肥市早已将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经开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确定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示范区,积极开展试点建设。
“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业内专家表示,试点区域可以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苏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