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城镇地面开挖和地下施工管理 保障油气等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紧急通知》(下称“紧急通知”)。这是继6月16日,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和建筑、管线工程设计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后,我国在40天内发布的第三个关于管道安全的文件。
涉化管线事故危害性大
紧急通知指出,2014年6月30日18时58分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新大(大连新港至大连石化)一线原油管道,因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进行LNG加气站配电工程电缆套管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时,将其钻透,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原油进入市政雨水管网系统,在汇入寨子河出口处局部发生燃烧,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详细原因正在调查中。这起事故暴露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在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城镇地面开挖和地下施工安全管理缺失、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管道企业对所属管道监护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规划科技司司长吴鑫在向媒体解读五部门通知时指出,危化管线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危害性较大。比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的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造成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的间接死亡,还有20多万人致残。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气站火灾爆炸事故,导致524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1998年3月5日,陕西西安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造成11人死亡,30多人受伤。2010年7月28日,江苏南京塑料四厂丙烯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22人死亡,120人受伤。去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这些惨痛的教训一次次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和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升城乡规划和建筑、管线设计安全工作水平,从源头防范事故的发生。
现有涉化管线隐患重重
据吴鑫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区在向郊区扩展,郊区连接了很多新的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工业管网等等。经摸底调查,现在全国各类化工园区,包括化工聚集区大概有1200多家,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12万千米,还不包括油气田内部的管道。原油管道2.3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1万千米,天然气管道7.6万千米。全国排查出油气管道安全隐患29436处,其中管道占压有1万多处,不符合安全距离的有9197处,不满足安全要求、交叉穿越的8293处。
吴鑫表示,对存在的这些隐患和问题,各部门、各地区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治理和整改。但是涉及面广,还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还要彻底整改,任务十分艰巨。
对此,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专门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明确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重点督促协调各地方、有关企业,完成三大类、三级隐患的整改工作。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第一,进一步完善油气管道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法规,从法规制度标准上来规范。第二,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重点盯、重点督促。对典型的隐患或者是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媒体社会曝光。第三,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的安全监管、安全管理,第四,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强化各行政主管部门、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督促企业消除隐患。
安管新政可操作性增强
鉴于我国涉化管线安全隐患多、涉及地区广等特点,国家在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时呈现规则细化、明确,可操作性趋强的特点。如最新发布的紧急通知,明确了施工单位、管道单位、监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的职责,根据该紧急通知,今后建设单位要在施工前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查询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油气地下管道资料,在施工前要召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管道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明确安全责任;政府城镇地下施工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施工作业申请后,要全面摸清施工涉及区域地下管道的分布和走向,组织施工单位与管道企业共同审定施工作业范围,确定施工方案、管道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从以往事故来看,影响较大的管线事故主要集中发生在工业园区及其周边。为此,五部门通知要求,新建或者扩建园区在选址方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对工业园区中高风险企业作业区与城市的建成区、人口密集区、重要设置之间的安全要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相互影响。吴鑫指出,5月7日,国家安监总局发布了危化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这将为近年化工园区的选址与布局、卫生防护与安全距离提供科学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则明确指出原则上不允许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化品输送管线。意见同时提出,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专家观点
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
管道安全运行的时间,跟管线的质量、周边环境以及土壤都有关系,所以对输油管道要实时检测,及时发现腐蚀、变薄的程度。检查发现,目前油气管道运行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是属于管理不善,有些是与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不尽合理有关,包括日常巡检也存在着一些漏洞,隐患很多。特别是有些输油管线和地下管网交叉重叠,很容易造成事故。加强对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监管,对存在的重大隐患实施专项治理,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
在管线比较集中的化工园区,会在管道容易泄漏点装设检测装置,这些装置和园区的中央控制室、应急中心联网。一旦发生泄漏,则会形成报警,园区就会有应急联动行为。比如园区工作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如发现公共管廊发生化学品泄漏,将通知管道所属企业,如果事态扩大则会通知管廊公司和园区安监部门,园区方面则会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寻求帮助和支援。
同济安泰工程防灾研发中心主任丛北华:
在现行输油管道管理规范中,没有特别规定输油管道和市政管道的安全距离,可以说在建设的阶段就埋下了安全隐患,而对此至今也没有一个指导性的规范和标准。各地在修建地铁隧道、公路越江隧道的时候,必须在修建前期做地质勘测,对周围的管道、地质、建筑的防护提前了解,建设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冲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长期来看,减少油气管道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需要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第三方机制来运营油气管道,即管道独立运营商。一方面,可以通过管道独立运营,避免来自当前体制内的影响,压缩检修维护时间;另一方面,这种第三方机制中包含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可以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手段保证检修维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