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的最后一天—6月30日,大连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被钻漏,溢出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这一切距离去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刚刚过去半年。
事实上,地下管线问题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着,这是一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即使是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也不例外。6月14日上午8时许,深圳龙岗水官高速平沙段发生地陷,路面忽然出现10余平方米的塌陷。据水官高速管养单位介绍,该路段下方垂直一二十米处有多个单位的管道线经过,暂不能确定是哪条管线施工引起的塌方。当维修人员挖开地面时,一张庞大的地下“蜘蛛网”展现在面前。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输油、工业物料输送、垃圾气力输送,一条条管线在地面下密密麻麻铺设着,构成深圳这座城市的“血管”。
A
道路反复开挖,管线事故频发。
深圳的地下管网如同迷宫,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地面建筑日新月异的同时,地下管线数量也在飞速增长。据深圳规划国土委的统计,1996年起开展地下管线探测和修补测工作,到目前为止,深圳已获取约2.8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探测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却不能阻止管线事故的频频发生。去年3月,某施工单位按不精确图纸对深圳皇御苑进行开挖,结果挖断地下燃气管网,致6000户居民无气可用。深圳地铁7号线福民站附近工地,也因同样原因,一根刚铺设不久还没有投入使用的电缆被挖断。类似的“意外”,数不胜数。
5月30日,在深圳华强北的一个井盖旁边,记者看到水务公司的维修人员正在检查下水道管线,井盖入口只容一人进入,里面黑漆漆一片。据介绍,各种管线大都埋在地下,埋深0.5米至几十米不等,普通人没有专业设备很难发现它们,只能依靠着地面上间隔很长距离的检查井或维修井来识别。
刘应明是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2004年至2011年,他两次做过深圳地下管网现状和建设的调查,也参与了《深圳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编制。他表示,道路地面时常被反复挖开,有时埋供水管,有时埋燃气管,有时又埋通信管线,地下空间越发脆弱和拥挤。“各挖各的,各埋各的,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完全没有章法。”刘应明曾经做过调查,仅2007年,深圳关内一年的管线事故达900起,包括挖路、地陷、塌土,其中,深南路开挖35次,滨海大道开挖15次,北环大道开挖23次,华强北片区开挖36次。
据了解,深圳自特区成立以来,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市政管线管沟的投资,并在建成后汇交给相应的运营主体免费使用。如:给水管和排水管汇交给市水务集团,电缆沟汇交给南方电网集团深圳供电局,通信管沟汇交给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燃气管道汇交给市燃气集团。后来,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下管线因发展需要出现多次扩建,此部分扩建管道由各运营商出资建设。
此后,在飞速的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一有变动,就变得没那么容易知晓,地下管网的数据资料也无法如实反映地下动态。
B
管线数据更新,滞后于变动频率。
地下管网越来越复杂,数据更新速度却远远追赶不上管线的变动频率。
目前,深圳全面管理地下管线档案的单位有2家,一家是市档案馆,另一家是市规划国土委下属的信息中心,另外,各单项地下管线的管理单位,分别有各自管线的数据资料,均保存在各自的信息管理部门,如水务集团、供电公司、燃气集团等。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主要采取开展年度地下管线动态修补测的方式,受限于更新周期、更新模式、探测技术方式等因素,使得现有数据时效滞后,不能实时反映现状,且尚未做到全部覆盖。而深圳档案馆的地下管线资料则是那些管辖范围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管线,不包括补建、扩建的管线,资料来源是竣工资料和竣工测量资料。也就是说,这两个政府部门的地下管网资料并不完全准确。
然而,施工单位每一次开挖路面,都要去查询这些地下管线数据资料。
深圳大学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陈文说:“很多人都说城市建设注重表面,不注重地下,但这只是一个现象,不是原因。根本原因是部门协调问题。地下管网资料的现状是,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但政府必须知道啊,政府本身职能就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
幸好,这一信息错位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实施新建、改建或扩建地下管线规划验收和覆土前竣工测绘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交互机制,以及规范档案管理等。
C
地下管线管理,部门多达十多个。
我们不得不好奇,地下管线到底是哪个部门在管理?
据了解,2009年,深圳实行政府机构改革,与地下管线管理相关的部门主要有:发改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科技工贸与信息化委、人居环境委、交警局、住建局、水务局、城管局、档案局、建筑工务署、各区政府与新区管委会等。
如果地下管网出现问题,谁去管?陈文说道:“地下管网涉及部门这么多,但实际上哪个是管事的部门,现在还不太清楚。”
随后,记者了解到,大部分部门主要负责规划和审批,而水务局主要承担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城管局主要负责地下管线工程在穿越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时的审批管理,建筑工务署负责除水务、公路以外的政府投资的地下管线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工程竣工移交后,工务署不对地下管网承担管理职责。”
一般情况下,道路若出现地下管线事故,就由对应的管线单位和交警到现场处理,如水管爆裂就找水务集团,电线问题就找电信集团。
6月1起实施的《深圳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地下管线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定期检查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落实地下管线日常维护、应急抢险、预防地面坍塌等工作情况,定期检查的频率不得低于每年两次。
对此,陈文向记者介绍,在日本,地下管线开挖一次,就要求所有地下管网的单位都要有人到现场,即使是该单位的管线没有问题,例如,自来水管的管道在维修,与此同时,通信部门的人也要去现场检查自己的管线,这就增加了管线的检查和维修频率,也强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意义。
D
管网管理亟待,建立协调机制。
“出了事故,不是反思这是哪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反思这个地下管网应该怎么去管理好。”陈文说道。对于深圳地下管网管理现状,陈文建议,应该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城市治理委员会”,从规划、到实施、后续管理等环节都做好前期协调,在规划之前,先明确责任,而不是等到出了事故再追究责任。
据了解,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所有的地下管网设施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并由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对此,刘应明表示,专门设立一个机构来管理深圳地下管网当然很好,但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涉及到的部门和管线单位又这么多,会比较难以实现。
记者了解到,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委员毛伍元在今年提交的一份《关于解决市政道路反复开挖问题的提案》中表示,地下管网布设了十多种管线,这些管线单位出于竞争、资金、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原因,利益交错各自为政,难以在道路建设或改造时予以通盘考虑,无法做到统一规划集中铺设。他认为,应该成立市政道路管网管理公司,负责对全市市政管网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避免出现无人管、人人管的局面。
《深圳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自6月1日起实施。刘应明说,该《办法》的特点之一是明确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线单位的责任,落实了地下管线的监督协调主体。陈文则表示,《办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细化的文件,作为配套机制来执行,例如要有配套的标准、细化性的指标来落实。据了解,此次的《办法》是由深圳规划国土委员会市政交通处主持起草编制。
陈文也提出疑惑:“深圳现在的地下管网问题并没有一个协调的相关机制,又怎么明确责任?不然一出现问题,我说是你的责任,你说那是我的责任。有了协调机制确认之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
曾任深圳市政设计研究院水电设计室主任的熊杨多年来一直在呼吁“经营”城市的理念,即用“经营”的思路替换常规建设、改造和维护。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是静态的管理,在新形式下应该引入“经营”理念,以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动态方式及时调整城市管理措施。
E
共同沟与“深圳的远见”
说到底,把地下管网的管理权属理顺都是为了城市建设的更加完善,如今,也有不少城市从高科技上另辟蹊径,那就是建“共同沟”。2013年8月9日,光明新区华夏路共同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这是广东省第一条共同沟,被称为“深圳的远见”。深圳目前建成的共同沟有2处,另一处是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在建共同沟1处,在前海合作区,总长约为3.5公里。
共同沟,是一种管线敷设方式,指设置在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种以上市政管线的构造体及其附属设备,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消防系统等。
传统的市政管线直埋方式,造成了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沿城市道路构筑共同沟,将各种管线集约化,不仅有利于各种管线的增减,也有利于各条管线的检修维护和管理。那么,共同沟能否成为解决城市地下管网难题的“灵丹妙药”呢?
陈文认为,共同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城市已经建好的房子不可能拆掉,成本太大。熊杨表示,共同沟更适用于规划高密度的区域,城市内频繁开挖路面会造成较大影响,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大规模推广共同沟不一定符合国情。
《深圳市共同沟系统布局规划》提出“全市层面不宜大规模进行建设、新区示范试点启动、老区择机慎重建设以及在优先建设区进行系统化建设”的规划总指引。近期,深圳全市共规划建设共同沟长度63.5公里,远期全市规划共同沟建设线路55条,总长度154公里。
据介绍,目前,也不是所有的管线都能放进共同沟,污水管道有坡度要求,有一定的建设难度,燃气管道对安全要求也非常高,所以还没放进共同沟。
F
疾驰中的“城市化”
为什么在我们能够看到城市问题的时候,而不能去有效解决它?甚至在我们能够拿出有效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却仍然存在?可以这样说,类似深圳地下管网问题,在整个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都有发生,或轻或重,或缓或急。
熊杨认为,珠三角都会面临地下管网难题,相对来说,深圳的规划体系还是比较先进,但深圳的土地紧张,建筑密度大,人口压力大,问题出现得更早更快。用同样的标准建设,内地城市要五十年才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深圳可能十年就走完了。他认为,深圳曾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如今也应该担当起改进城市管理的示范。
诚然,城市化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向前发展着,深圳特区的设置与人口快速增长,开启了真正的城市化时代,也出现了“中国城市化问题”,例如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的过度负荷。
但是,我们也相信,当城市化寻找到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化理论与制度形式时,那会是另外一番不一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