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线、通讯线路、电力线缆被称为城市“生命线”,是城市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条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但在兰州,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深埋在地下的管线很容易受到伤害。
今年以来,兰州市轨道交通、上跨下穿、南山路、北环路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正酣。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同时加上施工单位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城市“生命线”经常被人为挖断,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也给公共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本报记者齐兴福
大开挖伤及城市“经脉”
7月2日晚10时20分,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接报,位于兰州市安宁区邱家湾附近的北环路西线中压燃气管线因施工受损,导致天然气泄漏,周边590余户居民家用气中断。
情势危急!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迅速组织人员连夜排险、抢修。7月3日凌晨,险情得以排除,受损管线被修复。
这是今年3月以来,媒体公开报道的兰州市第五起天然气管线受损事件。
3月8日,西站十字轨道交通项目勘探作业挖破天然气管道;3月28日,中铁十三局在南山路施工时挖破天然气管道;5月19日,兰州鸿运电力有限公司在城关区雁滩大润发十字附近,进行电缆沟开挖施工作业过程中,挖掘机划破天然气管道;5月22日,甘肃红旗建设工程集团在港联第一大道附近雨水管沟开挖施工时,挖掘机挖破天然气管道……
受伤的不仅仅是天然气管线,其他“生命线”也常常受损——
今年3月4日,雁滩十字电缆被施工人员挖断,交通信号灯瘫痪,导致雁滩十字一带长时间交通拥堵。
5月6日,兰州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承载雁滩变—宋家滩变的7根地埋通信光缆,被施工人员挖断,造成该公司营销、配网等业务中断。
6月25日、26日、28日,土门墩、雁滩十字、西津西路糖酒市场附近的自来水管道,连续发生爆裂,造成马路积水、交通拥堵,周围区域大面积停水。
对于这三起爆管事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宣传部负责人称,“事故原因待查,但发生爆管的地方确实有施工单位”。
该负责人强调:“除了直接挖断,强烈的震动和反复碾压,也有可能造成水管爆裂。”
此外,记者联系了甘肃联通、兰州电信等通信单位,线路负责人均称,城市大规模开挖,对通信光缆造成很大的威胁,光缆、电缆被挖断的事件时有发生。
地下管线为何频频受伤
“相对而言,天然气管道是所有管线中的‘动脉’,也是‘地雷’,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容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采访中,消防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说,天然气系易燃易爆气体,爆炸下限低,火灾危险性大,极易造成爆炸和人员中毒事故。天然气泄漏达到5%至20%的浓度时,极易发生爆炸。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静电、闪电或操作不当等会发生爆炸、火灾。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国内,天然气管道被挖,泄漏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很多。在兰州,这样的险情也曾多次出现,2011年7月11日,安宁区费家营什字附近的一条天然气管道,被施工单位挖断,导致天然气泄漏。相关报道中描述,“大量天然气瞬间喷涌而出,发出骇人声响,冲起的气浪有五层楼高……”
同样,水、电、通信也一样,一旦线路出了问题,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地不便。
那么,城市“生命线”缘何频频受伤?
“管线保护意识不强,野蛮施工是首要原因。”采访中,受访的多家单位相关人士给出了同一个答案。
“现在的施工很少有人工作业,基本用的是挖掘机,一铲斗下去,待发现时,线路已经断了。”甘肃联通光缆巡查员小赵说,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程进度,不清楚施工区域管线埋深、走向,也不与相关管线所在单位沟通,冒然施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管线不受损害,几家管线单位都抽调人员,组建了巡查队伍,每天24小时在市区巡查。发现有人员施工,就上前与其沟通、提醒,并告知其该区域的管线分布、走向情况。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偷偷施工;有的人表面上表示‘知道了’,但依然我行我素,事故接连不断。”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相关人士称。
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有关人士称,一些施工方也深知挖断天然气管道的危险性,但是为了追求工期,而放松了安全意识,责任心淡漠,致使会出现在同一条路上、同一工程单位多次挖断天然气管网的情况。几年前,在农民巷改造时,天然气管道就连续被挖断了5次,天水路改造也出现了3次险情。
其次,对管线损害者的惩戒力度不够。
在很多施工者眼里,挖断管线仅仅是一个“赔钱”的问题,缺乏一种追责的机制,导致管线事故高发。
另外,管线保护缺乏一个有效的联动机制。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兰州市相关部门曾试图在施工单位与管线所有单位之间,建立一种联动机制,相互通气,相互告知。各管线所有单位也主动行动,积极与施工单位联系,建立联动机制。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种联动机制效率并不高,仅仅是口头告知,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一家管线所有单位宣传部负责人这样说。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该单位的联动机制,每项工程开挖地面时,该单位会派专人到现场,将开挖区域内的管位向施工单位说清楚。施工期间,他们还要派专人在现场巡查,指导施工人员避让管道,甚至标出管道位置,“尽管如此,事故仍无法杜绝”。
此外,城市地下管网缺乏详细坐标。
“地下管线混乱复杂,没有一个统一而详细的管网坐标。”采访中,白银路某施工单位负责人称,赶工期是一个方面,但地下管网的所有单位太多,管线埋深、走向有着各自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示,给施工人员也带来很多不便。
需要更有效的保护机制
近年来,为了保障城市“生命线”畅通,兰州市出台了很多政策,想了很多办法。尤其是今年多项重点工程施工中,兰州市就管线安全问题多次召开协调会,下大力气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5月3日,兰州市政府对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中,发生的“3·08”天然气管道损害泄漏事故处理作出批复,认定该事故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未认真履行安全职责所造成的责任事故。为此,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对包括7名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在内的14名责任人分别给予纪律处分。
7月4日,兰州市安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两天前发生在北环路西线,跨T511#路高架桥16#桥墩处基础施工作业中,天然气泄漏事故作出发布:事故皆因河南省新乡市新获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现场指挥作业人员未按规范施工,违章指挥,野蛮施工造成。为严肃法纪,公安部门已依照相关规定,依法于7月3日下午,对造成该起事故的3名直接责任人黄某某、李某某、王某某给予了行政拘留13日。
显然,从快、从重追责,已是今年兰州市整治管线安全的一种重要措施。
这些措施能否保护“生命线”畅通?采访中,受访的管线所有单位相关人士认为,从快、从重追责肯定会对管线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能警示更多的施工单位。
采访中,更多的声音是,希望兰州市能建立更加有效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可随时查询的地下管网信息,方便施工单位,确保“生命线”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