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海东市各区、县的总体规划相继出台,科学合理地推进了城市建设工作和下位规划的编制实施,海东的定位不断提升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对此,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从规划到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其中,综合管廊作为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上了工作日程。
自2013年底,全面启动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到2014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海东市核心区规划》 ,海东市主城区地理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据此《海东市市政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同时海东市政府批复了《海东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使《海东市核心区规划》、《海东市市政专项规划》和《海东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形成了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
据海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海东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中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涉及项目78个,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23 公里,分为单仓管廊和双仓管廊。单仓管廊入廊管线为电力管线、给水管线、通讯管线,双仓管廊入廊管线为电力管线、给水管线、通信管线和供热管线。同时制定了项目相应的建设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涉及范围包括乐都区、平安县和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区,“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63公里,计划总投资约47亿元。目前已完成15公里管廊建设,总投资4.4亿元。
眼下,随着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财政部财金〔2014〕76号文《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办发〔2015〕6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为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运用PPP模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海东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等单位对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开展了《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决定对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实施PPP建设模式,将原来由海东城市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承建的部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和未来规划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统一交由社会资本投资,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型模式试点,实现海东市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