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 English  |
申请入会 |注册 |登录

69个城市酝酿“地下管线革命” “雨后观海”有望缓解

发布时间:2015年8月10日 | 来源:龙虎网

昨天的一场暴雨,再次考验南京。

每逢暴雨,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特别脆弱,排水不畅、处处“看海”;为了维护迁移地下管线,“拉链路”挖挖填填、总是止不住……这些问题的矛头都指向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交错的管线掌握着城市通信、交通等“命脉”,排水系统同时负担着疏泄积水的功能。

728,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今年,中国69个城市将酝酿一场“地下管线革命”。在南京,位于河西南部8.9公里的“地下王国”已投入使用,规划部门开始地下管线普查,地下综合管廊的“身影”将更多出现在未来的新区建设中。

一遇暴雨便内涝

挖挖填填止不住的“拉链路”

一条道路刚挖开修好,没过多久又被“开膛破肚”,这在国内各大城市都不算什么新鲜事儿,在前两年的南京更是让人头痛:三牌楼大街、中央北路、集庆门大街……根据南京城建部门统计,南京主城区道路经过行政许可的开挖,平均每年大约有1500次之多。

这种问题直到今日也难以避免。因为反复开挖缝补,时间一长,大街小巷就如同上了“拉链”一般,因而这种道路被戏称为“拉链路”。“这些基本上属民生工程,要经过许可审批后才施工,多数开挖其实难以避免,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部门坦言,除了城市发展的提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地下管线建设单位众多,涉及排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燃气等方面,各管线单位受建设计划、资金、建设时序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无法或不愿意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于是就出现了管线未能与道路建设改造同步进行的现象。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南京一条马路下面最多埋有20多种管线,涉及诸多单位,各自为政。而路幅就那么宽,各埋各的;一旦管线有了问题,又是各修各的。在市政综合成本中,除了开挖修补所要付出的成本外,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等“隐形成本”难以估量,一旦遇到暴雨,这些道路的排水系统更是面临“崩溃”。

如何攻克城市顽疾?

69个城市酝酿“地下管线革命”

地上高楼光鲜亮丽,地下的顽疾如何攻克?其实,世界上解决城市综合管网问题有一个共同答案:“共同沟”,即地下综合管网走廊,这种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广电、燃气等管线的公共隧道可以避免多部门管理重复开挖、路面经常被“开膛破肚”的顽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共同沟”的建设其实已有百年历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早早有了地下管廊的试点。而今年,中国正酝酿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拓展到更多的城市:728,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随后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731日对外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工程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河西8.9公里共同沟:

有轨电车和信号系统的地下命脉

其实在南京,浦口和河西的地下综合管线的建设早已启动。如今,在河西南,总长8.9公里的“地下王国”已经投用并掌控了有轨电车和智能信号系统的“命脉”。

昨天,记者跟随河西新城建设开发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进入这条宽度和高度都超过3米的地下管廊。水电仓内右侧墙壁上挂满了一排排许多根粗细不等的管道,头顶有照明,置身其中感觉像在防空洞里。尽管不能跑汽车,但骑自行车、散步显得非常宽松。

工作人员介绍,综合管廊沿红河路、江东南路、天保街、黄河路建设,总长约8.9公里,呈“丰”字型布局,一条纵向的管廊要穿过三个横向管廊和十个地下通道,虽然地形上上下下,但却全部可以连通,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王国”。在管廊右侧,标识着”公安交管”、“电信”、“移动电缆”等字样的管线架整齐排放。“这里目前已有有轨电车和河西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进驻,再通过监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而布设在水电仓右侧的热力仓,则已经通过热力管道连接板桥发电厂和位于奥体的能源中心,将剩余的热气通过热力管道输送,进而转化成电能。这段位于道路侧分带和绿化带下管廊配有完善的消防系统、排水系统、智能通风系统、节能照明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数字化综合监控系统。

虽然四条综合管廊总里程不到10公里,但纳入热力、电力、通讯、给排水、有轨电车信号等五大类十多条市政管线,同时也为未来除污水、燃气外的其他线路预留了空间。无论是管线日常检修,还是需要增加管线,施工人员都可以在管廊内完成,不需要再将马路开膛破肚,也为城市排水提供了保障。

投入大管理也困难

“地下管廊”难向主城推广

能够缓解城市内涝、能够防止路面过度开挖,地下综合管廊的益处有目共睹。那么是不是将这种方式推广到城市的所有角落,就能不再淹水、不再因反复开挖而导致道路问题?共同沟的建设对城市长效发展必然是有益的,但是目前国内各大推进共同沟建设的城市都遇到两大难题:投入大、管理难。

“共同沟”相当于在地下做一条隧道,也就是说,大型“共同沟”的造价与隧道造价不相上下,目前每公里的投入在30004000万元,10公里长的一条“共同沟”就要三四个亿的投入。相较于普通市政道路,共同沟的投入要高出数倍甚至十倍。

目前已建的共同沟都是道路建设投资单位承担建设成本,并没有向地下管线的产权单位收取建设费用。由于目前进驻的管线仍以市政公益性质为主,而下一步,共同沟将向进入沟内的产权单位支付租金。由于“颠覆”了地下管线产权单位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运营难度很大。每个产权单位的运营模式、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将这些管线拧成“一股绳”并非易事。

“由于施工难度大,共同沟更适合在新区建设,如果是在既有道路中升级改造,不仅工程复杂,成本至少还要上升30%。”南京市规划部门表示,目前在南京主城的道路升级改造中,都没有建设共同沟。即便如此,为彻底了解南京各类地下管道现状,着力推行综合管廊建设,到今年底前,南京仍将完成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形成全市管线基础信息一张图,预估总长度达到5.7万公里。此外,在刚出炉的江北新区的规划中就有关于共同沟的方案,全市共同沟专项规划也将在今年推出。

《《《新闻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异常天气的增多,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内涝不仅给市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让本应光鲜亮丽的城市形象遭受重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民众幸福感也随之大打折扣。改变这一尴尬状况,需要打破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将规划与管理的重心由地上设施建设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转移。而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就是被国际社会验证的一条成功之路。

一座现代化都市究竟需要掩埋或架设多少条管线,曾经有“老市政”估算称近30种。这不仅意味着由各自为政的近30个管理部门可能引发推诿扯皮导致的效率低下,更让开膛破肚的“马路拉链”和东拉西扯的“空中蜘蛛网”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城市建设之弊。而据粗略测算,每挖1平方米城市道路,平均花费至少上万元。

法国作家雨果曾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要矫正城市管理者重“面子”轻“里子”的畸形政绩观。其实,无论是就当前的经济利益还是长远的社会效益,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都显而易见。

《《《新闻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百年发展史

在发达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又叫“共同沟”)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其规模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早在1833年,巴黎为了解决地下管线的敷设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至目前为止,巴黎已经建成总长度约100公里、系统较为完善的共同沟网络。

此后,英国的伦敦也建设了地下共同沟。

德国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19世纪出现在北部城市汉堡,后来在前东德地区较为流行。虽然初始投资较高,但德国专家认为,建造运营总体成本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显而易见。

1926年,日本开始建设地下共同沟,到1992年,日本已经拥有共同沟长度约310公里,而且在不断增长过程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市内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但当地的地下综合管廊却大多完好无损,这大大减轻了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1933年,前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修建了地下共同沟。

1953年西班牙在马德里修建地下共同沟。其它如斯德哥尔摩、巴塞罗那、纽约、多伦多、蒙特利尔、里昂、奥斯陆等城市,都建有较完备的地下共同沟系统。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首次在滨海湾推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cheater riaservicesblog.net why husbands cheat
pictures of people with hiv site preventing aids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