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日前,记者从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获悉,我省首条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输油管道——烟台港至淄博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已基本竣工,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可为沿线多家炼厂提供原油和燃料油输送服务。这也标志着,我省将实现齐鲁大地公共输油管线“零”的突破。
据了解,山东部分油气企业已经利用各种形式在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经验,油气管网垄断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我省是国内油气开发利用较早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区域内分布了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等开采企业,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公司,地方企业的多条油气管线,原油商储库与LNG接收站,60家地方炼油企业以及300多家城镇燃气企业,油气管网设施开放市场基础较好。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凸现,山东部分油气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视用市场的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在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所属的天然气管网近年来也面向部分城镇燃气企业开展了代输业务。去年,中石油管道公司为青岛泰能燃气等5家企业代输天然气7278万立方米,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为聊城冠州等4家企业代输天然气64132万立方米。
“随着公司其他LNG接收站的不断投产,当我们罐容有剩余时,也将尝试向第三方公平开放,提升设施利用率,达到市场各方多赢的效果。”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华北销售营业部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部负责运营的青岛董家口LNG接收站满负荷运行,罐容暂无余量向社会开放。
“这些企业运营开放方式虽各有不同,但都是对油气体制改革和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的有益探索,将在管输费率市场化、不同‘气质’‘油质’混合输送与计量、地方管网运营模式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将有效推进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和油气管网公平开放等工作。”山东能监办负责人表示,该办将继续关注和总结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的做法和经验,为油气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不断推进油气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