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地下,一个庞大的管线世界在不断生长,成千上万条管线是城市赖以正常运行的生命线。
4月10日,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名单,苏州是我省唯一入围的城市,肩负着为中国城市地下将告别乱拉乱设、马路不再不断开膛破肚而探路的使命。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综合管廊的建设不仅拉动经济,还是城市建设的拐点和转折点。
记者探访:
地下码管线如超市货架
4月14日,记者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这里在2011年建成投用了我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工业园区月亮湾综合管廊。工业园区市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吴保领着记者,走进地下深处带着神秘感的综合管廊。
月亮湾综合管廊全长920米,呈“T”形,记者从“T”形横线的一端,下到了钢筋、混凝土浇注的管仓。方方正正的管廊宽3米、高3.4米,中间是宽约1米的通道。左侧是一排长长的钢铁支架,如同“超市货架”,从上到下依次放着消防与监控线路桥架、电力线路桥架、两层通信网络桥架,最下面三层空着的“货架”是为未来管线预留的空间。
管廊内右侧是上下两根直径70厘米的集中供冷管道。吴保介绍,“附近商务区的写字楼不用中央空调,夏天由这两根管道集中供冷。”
整个管廊分为5个防火区,一旦管仓内温度高于85℃,相应防火区内的感温电缆就会触发灭火系统。同时,每个防火区内还设有1个进风口、1个出风口,记者在管仓内也能感受到从地面吹来的徐徐清风。到了雨季,从进风口进入的雨水将顺着地势流入集水井,再由水泵抽出。整个管廊像是一台巨大的机器,精巧运作。
“传统地下管线使用寿命有20多年,而地下综合管廊要达到100年的设计标准,造价不菲。”吴保介绍,月亮湾工程造价约4000万元,目前维护费约70万/年。由于建设年代早,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管道都没有纳入其中。“按照规定,热力、燃气管线不能和电力管线置于同一管仓内,那么就得建成双管仓或者更多,就像地道战里的情形一样,那个造价就更高了。但管廊线路越长,平均维护成本越低。”
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0公里,分布在苏州、无锡、泰州、连云港、新沂。今年全省在建的还有29.8公里,“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50公里。根据苏州试点方案,2017年前,将会建设总长度达31.2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达39.3亿元。未来10年,苏州将建成177公里,各县市也将同步建设1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
一廊建成:
管住十八路“诸侯”
城市地下管线有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7大类18种,建设投资分属于不同主体,各自为政地被敷设在道路的浅层地下,在扩容、增容、维护时,就需要不断开挖马路。资料显示,近年我国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每天平均5.6起,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
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所长王湘之介绍。2014年,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共收到各类管线建设(挖掘)申请304件,发放行政许可证249件,涉及管线约1.9万米。除市政设施修复费用以外,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等“隐形成本”难以估量。
省住建厅城建处处长陈浩东说,如果把所有的管线都纳入到一个“腔体”内,不仅解决了“拉链路”问题,而且对于管线使用周期、寿命及维护都有好处。
让管线有个“家”势在必行,但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开建体量浩大的工程,将会对城市运行造成极大负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王恒栋认为,综合管廊的建设工程量大,如果城市现有管线运行正常的话,最好不要大动。
吴保透露,建设月亮湾综合管廊时,该区域还是“荒郊野外”,先有了管廊,后来才有了旁边的马路。因此,当时采用了从上到下直接开挖马路的方式,而不必像建设地铁一样盾构——暗挖隧洞不影响路面,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苏州5个综合管廊除城北路以外,其余4个均处于未开发处女地。
“老城区道路资源紧张、建设难度更大,因此短期内并没有规划。”苏州市规划局市政处处长阳红卫说,“最好结合道路新建、扩建、重建等工程,规划地下管廊建设,若单纯为建设管廊特意开挖路面,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扰民。”阳红卫举例,今年城北路将由对外主要通道改造为市区主要交通干道,而城北路综合管廊建设将与道路改造工程同时进行。
天价成本:
不妨借力社会资本
陈浩东透露,省政府要求各省辖市要积极选择合适地段开展试点,2015年底前,每个市都要至少启动1处。然而,不少城市都在担忧能否按期完成。
“造价太高了,供水、燃气等管线动辄就要几万公里,一次性投入太大,短期内效益难以发挥,地方推动有难度。”陈浩东说,国家希望在建综合管廊的时候,将污水管和雨水管一并纳入,但雨水、污水通过自流入腔体要打造2%-3%的坡度,要么增加泵站。燃气管线进入腔体,要与其他管线保持安全距离,甚至要单设一个腔体,而这些都需要追加投资。
根据测算,每公里综合管廊造价约3000万元。王恒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电气和通信4种管线进管廊的费用,是直埋费用的4-6倍,如果不发生事故,直埋不需要维护,但管廊每年维护费用每公里就要100多万。
借力社会资本成为现实选择。记者了解到,苏州市3年内规划建设的5个城市管廊中,有3个建设主体为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正是由供电、水务、移动等多个机构以PPP模式共同成立。管廊公司总经理徐骏介绍,城北路工程投资15.5亿,今年下半年就开工。公司已经获得特许经营权25年,建成后,将按照空间比例或售或租,“转让”给使用单位,以此逐渐收回成本。“先期投入大,但长远看,对管廊公司和各使用单位来说,都能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徐骏说。
徐州新沂市也创新使用“政府特许经营权”,探索与市场“柔性协同”的城市治理模式。当地市政府注册了一家名为通达管网的公司,将所有管线产权移交给该公司,政府特许经营权迅速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估值,使其顺利申请到1.5亿元贷款,在路面下4米深处,建设了高3米、宽4米、长5.6公里的综合管廊,内设4层管架,里面可以跑小型检修车辆。
“投资达亿元,运营以后,统一交给公司打理。”通达管网公司副总王秀伟介绍说,公司对所建设管网拥有所有权,按照每公里计价出售或出租,当有单位要铺设管线时,可以与通达管网公司租、买都可以。记者 孟 旭 曹旭超 汪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