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合肥市地下管线普查正式启动,并研发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届时城区将有一张“地下图”。
将用一年时间为地下管线摸底
城市地下管线包括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燃气、通讯、数字电视等20多种,这些管线交织着,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这些年,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加速,这些“毛细血管”也扩张迅速。
地下管线,因其具有系统性、隐蔽性等特点,往往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合肥市目前各类地下管线有多长?每条路上管线的位置各自有多深?这些问题亟需解答。
近日,合肥市测绘院与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签订合肥市地下管线普查监理合同,承担市区地下管线普查监理工作。即日起到2015年12月,合肥市市区地下管线将进行全面普查。普查内容包含地下管线的种类、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以及管线的权属、规格、性质、材料等属性。
城区地下将有一双“透视眼”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将研发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和全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城市建设、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合肥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关系到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照明、燃气、通讯、数字电视等各种地下管线纳入同一个数据库。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人士介绍,过去是各自管各自的,搭建同一个数据库后,可实现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并通过管理软件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地下管线的监控。这也将相当于在地下安装了一双“透视眼”。
“毛细血管”未来将进入“主动脉”
除了给地下管线摸家底之外,新建道路时地下管线的布局能否更合理,也将考验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地下管线出了问题,能不能不用开挖地面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呢?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滨湖新区的福州路附近,有着一个长820米直径3米的“十字形”综合管廊。在合肥,这条管廊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座。有了这条“主动脉”,不管哪条地下毛细血管出问题,都可以直接在里面维修。
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合肥已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试点,确定在空港示范区和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进行试点,并逐步在新区建设中全面推广,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方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