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表明,深圳每年光地下管线损失都在7亿元以上,如果加上环境保护等各类间接损失,则更是惊人。一个国际化城市应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级地下管网,眼下国务院已就地下管网建设问题作出了部署,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理应走在前面
今年第7号热带风暴“海贝思”于昨天下午到夜间在粤闽之间沿海地区登陆,深圳市气象台前天晚上发布了今年第一个台风白色预警。根据往年的情况,接下来深圳可能会不断遭到台风侵扰,暴雨、大风将接踵而至,深圳的抗灾能力如何?会不会又出现大规模内涝?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市民所关心的。
前不久深圳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不小的尴尬,内涝背后的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深圳市人大就深圳防洪排涝治理约见水务、规土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座谈,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城市管网家底是否摸得清楚”、“为何存在新路老管建设现象”等尖锐质疑。
无独有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意见中提出,在2015年底前要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要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国务院对地下管线如此关注,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实属罕见,这也从侧面表明地下管线问题已到了不得不着手解决的地步。
就深圳而言,市政管线已长达2.33万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地球周长的一半;地下管线的密度大概是北京的三倍、上海的两倍;管线的类型比较多,除了热力、电力、排水、燃气、通讯、有线电视等一般类型,有的甚至为深圳所独有,比如直饮水管线。除了管线长度长、密度大、类型多,管理上也存在混乱,譬如职能部门向职能部门借阅管线档案还要交费,哪怕为了一项市政工程,区一级到市一级借阅档案,也要交费。多头建设,多头管理,再加上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得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总是漏洞百出、状况不断。
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譬如2013年8月,光明新区华夏路共同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被称为“深圳的远见”,但这仅仅只是部分区域的尝试。共同沟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形成成熟的体系,而在我国,因为造价高昂,亦不如一些“面子工程”吃香,因此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有数据表明,深圳每年光地下管线损失都在7亿元以上,如果加上环境保护、车辆拥挤等各类间接损失,共同沟投资回报率将是数十倍。有专家测算过台湾信义建6.5公里“共同沟”需多注资1亿元,75年后产生的效益却高达480亿元。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深圳正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城市,毫无疑问,一个国际化城市应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级地下管网。眼下国务院已就地下管网建设问题作出了部署,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理应先行先试,走在前面。即使从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出发,尽可能地减少内涝带来的危险和尴尬,率先实现地下管线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责无旁贷。